
- 词条统计
- 浏览次数: 25
- 编辑时间:2022-11-24 14:24:26
- 最近更新:北京倾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范迪安
姓名:范迪安 出生日期:1955年
出生地:福建 院校或头衔:中央美院
范迪安,男,1955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硕士学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73年至1977年,福建浦城余乐大队插队,1977年至1980年,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学习,1980年至1985年,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助教,1988年至1992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讲师、学生处副处长,1992年至1993年,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访问学者,1993年至1994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负责人,1994年至1998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1998年至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2005年至今,中国美术馆馆长、党委副书记。现为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具有较深理论造诣,是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专家。在艺术教育方面,参与创建全国美术学院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率先开设和主讲《艺术博物馆学》。出版了《当代油画10家风格与技法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文艺志•美术卷》、《当代艺术境界中的水墨本色》、《世界教育丛书》等著作,撰写美术研究和评论文章百余万字,主编的《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和《世界艺术史》获得国家艺术图书馆奖。
长期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评论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曾发表美术研究与评论上百万字,策划百余项反映时代主题和中国美术发展成果的学术展览,组织多种学术研讨会和大量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与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各国优秀艺术成果交流,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油画作品参加多种学术展览。 [11]
主编出版《20世纪中国美术文艺志·美术卷》《当代艺术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世界美术教育丛书》《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世界艺术史》《近现代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大系》等。
基于深厚的文史哲修养和中外美术史知识,范迪安从1980年代开始从事美术评论。他擅长从美术史进程中分析和阐述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与风格语言,聚焦艺术家在实践上的探索创新,评价重要艺术现象和作品的社会文化意义。他也以自己熟悉艺术创作的感性经验,切入艺术现象和作品本体,着重分析艺术创作的思想内涵与语言方式。二者的相互关系,在社会文化的时代语境中为艺术家及其创新要点找到文化坐标,由此传释艺术创作的时代价值。他的美术评论一方面侧重于老一辈艺术家,曾对徐悲鸿、吴作人、李瑞年、滑田友、庞薰琹、董希文、吴冠中、赵无极、靳尚谊、朱德群、詹建俊、陈家泠等名家艺术作综述性评论,一方面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在具有先锋意识的探索者如徐冰、刘小东、喻红、许江、徐龙森、何多苓、刘庆和、忻东旺、陈文令、王冬龄等一大批艺术家,以透彻的分析阐述艺术家的观念与动机、形态与方法,使鲜明的个性跃然笔底,得到传播。 [12]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任上近九年,范迪安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提升国家美术馆的公共化服务水平和专业化建设为目标,按照艺术博物馆的应有标准大胆改革,谋求完善功能,形成对全国美术馆的规范化引导。他在上任不久就提出“以公众为中心”的办馆理念,从社会文化需求角度形成美术馆的业务提升规划,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策划、收藏与研究、公共教育、社会传播、国际交流各方面制定新的业务准则。他提出“学术立馆”的要求,改变被动接办展览为主动策划展览,一方面加强馆藏作品研究,推出一系列馆藏作品专题陈列和展览,一方面关注当代美术发展,组织策划类型丰富和有主题的当代美术展览。他重视美术馆收藏,提出美术馆要展示“看得见的美术史”,以充实完善20世纪中国美术序列为目标,加大收藏力度,借助“国家美术捐赠收藏”项目的支持,积极争取老艺术家及亲属的捐赠,扩大常规收藏,为国家艺术宝库增添了大量美术精品。他高度重视美术馆公共教育,认为“美术馆是社会美育的终身课堂”,建立了学术讲座、志愿者导览等制度,曾举办“十万大学生走进中国美术馆”、“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等活动,使美术馆有了“亲民”形象,观众量大为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美术馆成为社会美育的大课堂。
2006年,范迪安发起并成立了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担任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 [13] 他以谦和的为人和前瞻性的学术理念团结全国美术馆界的同仁,共同商讨“美术馆时代”的美术馆作为,每年年会的规模不断扩大,按文化部要求开展了“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使大量藏品得以与公众见面,藏品研究的水平也随之提高。他曾说:相比起艰苦创业起家的民营美术馆,公立美术馆拥有较好的条件,因此,公立美术馆应该在专业化、标准化上多下功夫,相比起国际上著名美术馆,中国的美术馆应该加快提高专业水平,体现美术文化的社会作用。
范迪安是中国美术界的资深策展人之一。在“策展人”这一职业和身份在中国萌发之时。他就以美术评论的视角进入美术发生的“现场”,开始展览策划的实践。在策展的生涯中,他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立场,弘扬优秀的美术传统,注重展览的主题思想,提高展览的展示水平,在策划的展览中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主旋律,也观照多种风格样式的艺术探索。他策划的《水墨本色》《从延安走来》《走向西部》《“工”在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文明的回响》等大型展览,将美术馆藏品与当代美术新作相结合,激活了美术馆藏品资源,展现了当代美术新的趋势。在国际艺术交流上,范迪安以展览策划为方式,积极引进国际优秀艺术,大力推动中国美术“走出去”。他坚持通过主渠道走向主平台,使中国美术参与国际重要艺术展览,展现中国美术的蓬勃生机和文化形象。他曾策划在柏林汉堡火车站当代艺术馆举办的《生活在此时: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怎么样,中国当代 艺术展》、在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水墨艺术展》、在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德国卡塞尔举办的《大道之行:中国当代艺术展》、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举办的《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德国鲁尔区8个博物馆举办的《中国8》等大型展览。他曾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在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等活动中担任总策展人。在引进国际项目上,他参与策划和组织的有《美国艺术300年》《俄罗斯艺术300年》《德国8》等展览。在国际艺术交流中,他坚持中国艺术的“正面出场”,并通过参加学术论坛与研讨会,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当代美术在反映时代变迁和语言探索上的文化新貌。 [14]
2014年9月,范迪安调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回到阔别九年的母校。他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自觉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推动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作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不遗余力。在中央美术学院迎接百年校庆的“百年辉煌”规划中,他主持策划了徐悲鸿、董希文、罗工柳等名家大师的系列展览,梳理和呈现了央美优秀的传统。他推动招生考试改革和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注重巩固优势学科,拓展实验艺术、艺术管理、艺术品修复等新兴专业。央美通过建立研究生院、举办“毕业季”等举措,一方面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一方面使教学成果服务社会。在国际艺术交流上,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国际美术教育大会”、“相约丝绸之路”、“EAST科技艺术季”等活动扩大了国际学术影响。中央美院的美术学、设计学两个学科进入世界学科先进建设轨道,成为百年学府迈向新征程的标志。 [13]
2022年8月28日,参加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20]
1973—1977年 福建省浦城县余乐大队知青
1977—1980年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学生
1980—1985年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教师
1985—198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8—199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师
1988—1992年 中央美术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处副处长
1992—1993年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访问学者
1993—1994年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负责人
1994—1998年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
1998—2005年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2005—2014年 中国美术馆馆长、党委副书记
2014—2015年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委员、院长
2015—2017年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常委、院长
2017年—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2018年11月,当选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 [5]
2018年12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6]
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 [7-8]
2020年8月,被聘请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3]
2020年11月3日,被聘请为第一届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顾问 [4]
2022年5月23日,参加由中国文联主办的“与人民同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特别节目。 [18]
范迪安线上讲解优秀毕业生作品
范迪安线上讲解优秀毕业生作品
2022年6月,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持续了三天的毕业季直播活动——“访企拓岗促就业,院长带你云看展”活动,带观众“云游毕业展”,从毕业生作品中精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详细讲解。 [19]

